陕军二号人物:孙蔚如——西安事变的重要角色与作用
孙蔚如(1896—1979)是杨虎城将军最亲密的战友和得力助手,在西北军中是仅次于杨虎城的二号人物。他在西安事变中支持张、杨两将军发动兵变,并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。
孙蔚如(1896—1979)是杨虎城将军最亲密的战友和得力助手,在西北军中是仅次于杨虎城的二号人物。他在西安事变中支持张、杨两将军发动兵变,并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。
1936年12月12日凌晨,西安临潼的骊山还沉浸在一片夜色里,突然,一阵急促的枪声传来,使得蒋介石猛地从床上坐起,一阵云里雾里,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。
本文辑录自原东北军将领孙铭九(1909-2000)的原始文电、交代材料及口述史料,时间跨度为1935年东北军入陕至1937年"二·二事件"。孙铭九作为张学良卫队营长,亲历华清池捉蒋行动、西安城防部署及少壮派激进抗争等重大事件。内容经中央党史研究室史实核验(审字
1928年,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,尸骨未寒。
1993年3月初,台北的湿冷黏在衣袖上。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说唱艺术团一行刚结束剧场演出,演员黄宏却没有立刻回宾馆,他在酒店大堂来回踱步,心里琢磨着一件“私事”——拜访张学良。对团里同事的调侃“少帅见多了客人,不会理咱们”他只是笑笑,回了句“试试看”。
很快,在谈判中,周总理成了主角,他代表中共及红军提出六项主张,并且“要蒋接受并保证实行”,结果,“二宋个人同意,承认转达蒋”。
除了《西安千古情》外,还有《驼铃传奇》《丝路之声》《梦回大唐》《大唐追梦》《西安事变》《大唐女皇》《赳赳大秦》《无界长安》《古城烽火秀》《长恨歌》《长安十二时辰》和《西安·特种兵》等。
1990年5月10日,凌晨两点,北京301医院灯火未眠。走廊里传出轻轻的脚步声,值班护士低声对同伴说了一句:“中央军委的车到了。”几分钟后,一纸加急电报从总政送到医院行政办公室:孔从洲逝世,悼念及丧葬事宜,按高于大军区正职规格办理。这是当晚最硬的一道命令,字数
106岁的宋美龄,在生命最后的那段缓慢时光里,还是没有等到内心彻底安稳。她一向自诩坦荡,说是问心无愧,可说这话的人有时候自己也半信半疑。人老了,细节都散落成片段,她就那么坐在纽约宅子的沙发上,很安静,不时会突兀地伸手捏纸巾,又慢慢地把半句话咽回肚里。她心里放不
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,真心恳请您点击“关注”按键。这样一来,日后有新文章便能在第一时间推送给您,而且也有助于您参与讨论和分享。您的支持,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源泉。
1975年4月4日,台北士林官邸,病榻上的蒋介石已进入生命最后阶段,就在弥留之际,他示意长子蒋经国靠近,用尽最后气力留下一句耐人寻味的嘱托:“不可放虎。”
昏暗的囚室里,将军用生锈的饭盒刻下“吾志未伸,国难当头,虽囚不屈”。十二载铁窗生涯,这位促成国共合作抗日的英雄,最终等来的不是自由,而是一把沾满硝镪水的匕首。
说起西安事变,这事儿搁在民国那会儿,简直就是一锅沸腾的粥,搅动了整个中国政坛。张学良作为东北军的头头,本来是蒋介石手下的得力干将,可一转眼就扣了蒋本人,逼着停内战抗日。这事儿办完,他自己倒霉了,被关了五十多年。
1936年12月12日,西安城头的一声枪响,不仅改写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,更让张学良与老蒋的人生轨迹彻底交织。
被软禁五十四年的岁月,像一把生锈的锁,将张学良的人生困在时光深处。世人提起他的“不死之谜”,总绕不开宋美龄——说她是张学良的“护身符”,用一句“汉卿若死,我亦不活”,硬生生拦住了蒋介石的杀心。可鲜少有人知道,在宋美龄这层“明面上的保护”背后,还藏着一位“隐形守
1980年代,中国电影界正在经历一场从革命宣传向人物塑造转型的浪潮。那时,观众对银幕上的毛主席形象还停留在高度符号化的层面,台词响亮、动作标准、气质“红光满面”,但缺乏真实的人情味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一位叫古月的演员,开始走进国家历史题材电影的视野。
李理晨(李安顺,1901-1941),山西省万荣县五福村人,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毕业,曾赴苏联专业培训,中共西安特科成员,代号“晨光”,时任陕西省政府编译室主任。
从1936年到2001年,张学良对周恩来的评价从未改变,"中国现代人物,我最佩服的是周恩来"。
1933年北平,三十三岁的蒋孝先走进宪兵司令部准备抓人,这个蒋介石的堂侄到了北平之后,采取了高压政策,到处抓人,每月都响起宪兵的枪声。
所谓成功,指的是三个维度。第一个维度,得到了观众的认可。第二个维度,得到了专家的认可,因为孙飞虎凭借这一角色得到了金鸡奖最佳男配角。